金湖论坛,金湖网,荷都论坛,金湖资讯,荷乡金湖本地头条新闻资讯门户

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论坛 荷都金湖 金湖文化 尧乡古今 > 尧生于金湖的考证文章
查看: 511|回复: 0

[《史事钩沉》] 尧生于金湖的考证文章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粉丝

1万

金钱

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03-01 15:08: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尧帝出生地考
李义海
 《史记·五帝纪》中,在“帝尧”下,皇甫谧注释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因三阿是金湖县塔集的古称,故今应言之为“尧初生时其母在塔集之南”。金湖是尧的生身之地。
地名族内溯渊源    塔集就是晋三阿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出版的《二十五史·史记》第7页“五帝纪”“帝尧”下曰“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这为考证尧的出生地提供了历史文字依据。“皇甫谧(215—282)是魏晋间医学家,今甘肃平凉西北人,著有《甲乙经》、《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玄晏春秋》等”。《四部备要书目提要》(民国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在评品著作者皇甫谧时曰:“年二十余始就学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武帝时累徵不起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舆之……。”可见,皇甫谧既是当时稀有之饱学之士,又是被后人推崇的有能耐的史学家。古往今来,解读并诠释《史记》的能有几人?不信其言而谁? 笔者坚信皇甫谧之言。
   查1931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典》中第32页有“三阿”词条,词条释文曰:“三阿,在江苏省高邮县(该地原属高邮县管辖,1958年划属宝应县,1959年改属金湖县)西北。《舆地纪胜》云:‘高邮有北阿镇,离城九十里,即晋时三阿’。《高邮州志》云:‘东晋尚侨置幽州,太元四年,苻秦将句难、彭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即此’”。《辞典》除给三阿下了定论——“在江苏高邮西北”外,还引用了《舆地纪胜》和《高邮州志》中的话来补叙三阿,点明三阿是东晋时三阿,以及三阿相对于高邮城的方位和距离,这为我们确定三阿的具体位置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指出在三阿处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件,说明三阿是有一定影响的地方。经查,《辞典》中“三阿”仅此一条,别无他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是一部参考群书调查甄录上起远古下迄近代的我国地名全书,是查阅古代地名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对《典》中所列之三阿及其所诠释之内容可以毫无顾忌地照搬套用。也就是说“三阿在高邮西北,离城九十里”。以这样的方位和距离定位,三阿应在今金湖县境内夹沟、塔集、卞塘这一弧形地带。或有人曰,阿者不是本地用语,以阿名地者更为鲜见,三阿应是县外他地之地名。阿者,大丘或曲隅也。金湖县境内湖泊众多,河汊网布,高丘洼塘错置。三河以南,闵桥、塔集一带是西来缓坡丘陵的边缘地带,陵谷毗连、湖溪曲串,时墩、宋墩、岗坂、岗头等高丘型特色地貌比比皆是,以阿名地是符合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习惯和规则的,是顺理成章之事,当不以为怪。《嘉靖扬州府志》在解释何为三阿时云:“三阿者,镇之南有平阿湖,又南有下阿溪也。”清朝顾祖禹编著于1692年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在注释三阿时曰:“三阿者,镇南有平阿湖,又南有下阿溪也……。或云,平阿湖侧有平阿村,村有故平阿县……此三阿也。”在历代众多版本的《高邮州志》、《扬州府志》、《扬州营志》、《天长县志》等地方志中,在闵桥、塔集、卞塘一带均多见文字记载和地图标注的以阿为名的地名。可见,三阿不是外来名称,是土生土长的地名,应是不争的事实。民国十七年(1928年)***高邮县政府的行政区划表中还有平阿乡这个地名。
要说三阿为今之何地,则是非塔集而莫属。南宋权威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云:“高邮有北阿镇……即晋时三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北阿镇,在江苏省高邮县。即晋时三阿也。”而且该《典》中仅一个北阿镇。《高邮州志》云:“北阿镇,在州治西北八十里,亦曰三阿,以镇南有平阿湖,又南有下阿溪也。”等等,《高邮州志》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由当地行政部门负责编制,是地方存史、资政、教化的权威性工具书,其所陈述的区域内乡村集镇当准确无误。其所云:“北阿镇,在州治西北八十里,亦曰三阿”,当是无法推翻的事实。《舆地纪胜》是南宋的地理总志,由王象之编著,成书于1227年,是我们目前已知最早记载“北阿就是三阿”的典籍。为了理清塔集与北阿的关系,1982年5月笔者与同办工作人员约请塔集镇上老居民翁正,陈友山、吴承志、杨淇、杜平等座谈,请他们介绍、追溯塔集名称的由来及演变。老先生们兴趣浓厚,个个争相发言,他们谈到了宝塔,谈到了吴大庄,谈到了塔儿集、塔阿集、北阿镇等。言他们在孩提时上人(先辈)在农历腊月送灶神时灶符上落款的地址有的还叫“高邮西北北阿镇吴大庄”;现在的塔集是北阿镇移来后兴建的;此地原叫吴大庄,在北阿镇东北一里多地,北阿镇因地势较吴大庄低,常遭水患而迁此;新集镇初叫塔阿集,因北阿镇内原有一座古塔(塔在今集镇西南一里多地,于1966年8月在文化革命破四旧时拆除),从古塔和北阿内各取一字组成;由于“阿”、“儿”在方言中音近,因而常传呼为“塔儿集”,再后来,由于传呼和文字记载的缘故,将“儿”字逐渐淡去,才成为两个字的“塔集”等等。众人所述,将塔集名称的由来和演变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环环相扣,让人无懈可击。为了证实这些口碑资料,本人又查阅了清道光年间重修的《高邮州志》,在志内所附的“州境总图”上就标有塔的图形和“塔儿集”这个地名。1985年政协金湖县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印了《金湖文史资料•第一辑》,该资料中载有费国衡老先生的“金湖县境沿革浅说”,老先生在提到境内古镇时云:“公元323—325年,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间,尚侨立幽州于三阿,为广陵门户,系一时之重镇。”姜燕先生1988年发表于《淮阴志林》的“前秦、东晋三阿之战地点小考”云:“1986年在金湖塔集镇北首发现一块明代地眷,眷上镌有‘维大明国直隶扬州府高邮州昌平乡口口口口见寓平阿西村北阿镇’”,这就以出土实物佐证了北阿镇的存在和它大概的地理位置。1990年出版的《高邮县志》在“大事记”中云“东晋太宁年间,高邮三阿(今属金湖县)侨置幽州”。1994年出版的《金湖县志》,在“大事记”中云“东晋太宁年间,境内三阿侨置幽州”。 1996年5月6日戴之尧先生在《淮海晚报》上发表了“北阿古塔”一文,戴先生在文中无遮无掩地直点:“北阿镇即塔集的古称”。出土地眷的镌文,费国衡、戴之尧先生文章中的提法和塔集镇翁正等一班老者口述的内容以及《高邮县志》、《金湖县志》中所述等,可谓是殊途同归,从不同侧面验证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塔集就是古北阿镇。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这是历史的真实。从来就没有人将北阿与塔集相邻的夹沟、闵桥、卞塘等地相联系,在考证夹沟、闵桥,卞塘这些地名时也从没有人提及过三阿这个名称。
    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的准确性,本人又查阅了一些其他历史资料,以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作进一步佐证。其中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提供的信息,既增加了证据的种类,又提高了结论的权威性。因为在其内的有关地图上明标着我们所需要的内容。一是在第四册的《东晋》图上,在高邮城西北(今金湖县境内)的今塔集处标有幽州、兖州和三阿三个地名,其中三阿是聚落名,幽州,兖州是政区名,时二州侨置于三阿。二是在第七册的《明·南京图》上,在原三阿的位置处标着北阿镇。这就说明今金湖境内的塔集历史上先后确实分别叫过三阿和北阿。查遍全套图集,没有发现第二个三阿,也没有发现第二个北阿。这就说明在全国范围内够资格上图册的三阿和北阿仅此一个。这和《地名大辞典》中提供的信息完全一致。或说,实地中可能还有另一个或多个三阿,但既然《图集》、《辞典》中均未提及,难道皇甫谧所言之三阿还能是它?
文字考证三阿、北阿就是今塔集,已不是问题,笔者心头纠结的是实地中能找到北阿遗址吗。为解开这一纠结,升华一个梦想,笔者约请县文博馆的工作人员,带着航测地图、GPS卫星定位仪等工具,在当地知情人员的引领下多次深入淮河入江水道,在广阔的沼泽地内寻觅、探究。塔集的宝塔是1966年8月毁拆的,当地人对宝塔的位置记忆犹新。我们跟随向导首先来到宝塔的遗址处,在一块标志物式的大石旁找到了很多残砖碎瓦,这是北阿镇内古塔和古寺庙留下的痕迹。继而我们又在古塔遗址的周围的更大范围内搜寻。拨开丛草,在30-50公分的泥土下,我们寻找到了大批大面积的自汉代以来各个朝代的砖、瓦、罐、盆、碗等残片,这让我们非常震憾、非常激动。两千年的古镇落、古遗址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脚下。在卫星定位仪的作用下,我们知道宝塔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19度08分58.7秒,北纬32度56分43.3秒;文物层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左右。现塔集镇西首、淮河入江水道东大堤上的塔集闸是我们这次寻找三阿镇古遗址方位的地理坐标,它的坐标是东经119度09分08.2秒,北纬32度56分53.1秒。宝塔遗址在塔集闸西偏南约500米处;宝塔遗址紧挨三阿镇遗址,位在三阿镇遗址的西北处;三阿镇遗址在塔集闸的西南方。在塔集闸西南约30米的河边有一口汉代的古井,现这口古井的井圈已暴露在地表,清晰可见。也就是说,古三阿或北阿的遗址就是由塔集闸处向西南延伸开去的,和今塔集实际是紧密相连的。三阿或北阿古遗址的发掘、发现,为塔集就是北阿、三阿增添了浓笔重彩的一笔。
      
综上所述,无论是地方志介绍、当地百姓口授传承、文人墨客笔下提及,还是出土文物镌刻,全国性典籍记载,可谓是异曲同工,它们共同佐证了一个事实、一个结论,那就是:塔集就是北阿,北阿就是三阿,即塔集就是三阿也。因而皇甫谧所言“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今应言之为“尧初生时其母在塔集之南”。因“之南”是主地塔集之“之南”,当在塔集之南的不远处,故可忽略不究其实。塔集历史上属高邮州,1958年划归宝应县,1959年金湖由宝应析出置县后,塔集改隶金湖县。县因镇而耀:金湖是尧乡!
              
               苍海桑田今非昔    金湖上古繁盛地
尧生于塔集之南,符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生存环境。从大范围讲,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一带的青莲岗文化是1951年在淮安青莲岗发现的,金湖县域属于其中,该遗址是约公元前5400年一一前4400年间的事,属母系氏族公社时期。1989年出版的《江苏市县概况》中的江苏省情概述云:“距今六七千年至三四千年前,北至徐海、南至太湖的广大区域内,分布着许多原始的氏族部落。从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发现的炭化小米……江苏境内古人类创造的文化位居当时其他地区的前列。”从金湖县域的小范围来讲,以下事实也足以证明,起码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在金湖地区活动了。1974年在塔集以东近10公里的高邮湖边的夹沟荡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琮、石璧,现这些文物完好无损地收藏在淮安市博物院。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